据悉,“小巷三寻”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优秀单位,“小巷三寻”女红坊项目主要以土布纺织技艺及传统女红文化为核心,致力于将创新植入产品、将手作引入生活、将文化导入品牌,并将其拓展为梭子的故事、土布的新生、女红的复兴和手工的村落四大核心板块。
此次元通街道首期女红土布纺织活动是一次师资培训,由“小巷三寻”提供专业的织布机和专业老师教授,培训人员是各村(社区)的文化管理员、妇女代表等,在她们学成后以小教员的形式将所学纺织技能教给其他手工艺爱好者,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土布纺织这项传统手工艺活动中。
记者看到,街道的文化管理员和妇女代表们一个个化身为布娘,坐在改良的织布机前摸索着纺线织布,只见她们穿针引线,梭子在棉线中来回穿梭,加上脚和手的配合,一踩一拉一推,在不紧不慢的节奏中,一幅“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传统织布场景在记忆中苏醒。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在中国,纺线织布有着千百年的历史,手工织成的土布是古人的日常生活必备品。”“小巷三寻”的指导老师告诉记者,“除了织布,我们还指导印染、缝纫等手工技艺,将手作引入生活,组织社区居民在闲暇时光开展女红活动,传承更多优秀传统文化。”
记者了解到,元通街道此次已经是第二次与“小巷三寻”合作。此前,元通街道积极响应书院中国和中国湿地博物馆发出的倡议——“用环保方式包书皮”,在学校中广泛开展环保书皮制作活动。“小巷三寻”推广宣传的土布包书皮不仅能保护书本,而且可以从中学到制作书皮所涉及的织、缝、染等传统技艺,尤其是水墨系列的印花图案,很有中国味。
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在美术老师的带领下,穿针引线,动手缝制土布环保书皮,这种土布环保书皮可以陪伴大家一直到九年级甚至更长,脏了只要清洗干净就能继续使用。土布纺织作为一项非遗文化,用做环保书皮这样普及面更广的形式走进校园,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对非遗文化和环保节能的认识。
一件土布衣服穿在身上,一件印花书皮摆在案头,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感官享受,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追忆和继承。接下来,元通街道将跟“小巷三寻”进行更加多样化的合作,除了每天接受社区居民的体验活动外,还将开展如手工之旅、土布之旅、寻梭之旅、植物扎染、亲子手作等活动,进一步增强文化礼堂的活力,撑起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精神内涵。